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您目前的位置: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新闻信息 » 科研实践 | 社区韧性评估与协同治理分论坛顺利召开

科研实践 | 社区韧性评估与协同治理分论坛顺利召开

2025年7月13日上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之“社区韧性评估与协同治理”分论坛在绵阳大都会酒店戛纳厅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由北京建筑大学荣玥芳教授、林浩曦老师、内蒙古工业大学荣丽华教授共同主持,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及规划设计研究院的13位专家学者,围绕社区韧性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与技术方法展开深入研讨,为提升社区应对多重风险的能力提供了多元视角与解决方案。

聚焦多维度韧性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路径

论坛报告覆盖社区气候韧性、洪涝暴雨灾害应对、收缩城市治理、健康韧性、智慧化建设等多领域,呈现出“跨尺度、多灾种、重协同”的鲜明特点。

清华大学刘佳燕教授针对超大城市社区气候韧性评估的局限性,构建了“准备-响应-恢复-减缓”全周期评估体系,通过解析北京典型社区灾害链,突破传统评估“重静态、轻动态”的瓶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孟德娟正高级工程师则聚焦暴雨情景,建立了包含评价指标体系、快速仿真模拟系统、韧性压力测试系统及信息管理平台的技术框架,并在北京市两个典型社区实践应用,有效提升了暴雨内涝应对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雪妙高级工程师以广州市为例,提出社区尺度洪涝韧性提升的八项闭环策略,推动社区从“工程韧性”向“系统韧性”进化。

特殊类型社区韧性建设引发深度探讨。大连理工大学刘代云副教授以东北省收缩城市的典型代表抚顺市为案例,解析了收缩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环境韧性的关联机制,提出针对性空间优化策略;青岛理工大学韩青教授则从韧性视角出发,分享了县市城市更新规划的实践经验,并为中小城市社区韧性提升提供了规划思路。

社会与健康韧性维度拓展了研究边界。郑州大学付孟泽副教授基于郑州市775份有效问卷数据,揭示了2D/3D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意识及抑郁水平的影响机制,强调健康意识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社区健康韧性提升提供了微观实证;吉林建筑大学吕静教授团队的庄敬宜老师聚焦长春市桂林街道,基于“完整社区”理念构建服务设施供需匹配评价体系,为高密度、高流动性老旧城区的公共服务优化提供了实践参考。

智慧化技术赋能韧性社区成为实践亮点。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分院副院长王永正高级工程师结合浙江省嘉兴平湖案例,分享了通过智慧住区与数字家庭建设提升社区韧性的实践路径,呼应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导向。湖南大学焦胜教授团队的陈映杰博士提出,应从“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思维”,以探讨城市系统风险防控与空间格局的协同路径。北京建筑大学王梓霖博士从风险级联理论出发,剖析了当前社区韧性建设中主体协同不足、风险认知偏差等困境,提出多维度风险评估框架与跨层级治理机制。

  

  

    

跨学科碰撞凝聚共识,为韧性社区建设提供多元支撑

本次分论坛通过10场主题报告与深入交流,实现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实践落地”的全链条探讨。专家学者们的专业各不相同,包括建筑、城乡规划、给排水等不同领域,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既关注洪涝、暴雨、气候变化等显性风险的应对,也聚焦人口收缩、心理健康等隐性挑战的破解;既提出了如气候韧性动态指标、健康韧性中介效应模型等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也分享了如暴雨内涝仿真系统、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等可操作的技术工具。

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社区韧性建设搭建了跨领域交流平台,推动了“评估-治理-提升”全流程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为我国城市社区应对多重风险、实现“韧性筑城,安全共生”目标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