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您目前的位置: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新闻信息 » 2018·建行记之“走尽建筑”【叁】:归去来兮

2018·建行记之“走尽建筑”【叁】:归去来兮

  【前言】

 

  一座城市独有的印记,莫过于它身前身后的建筑;

  在春夏秋冬的不倦更替中,

  亦或是消失与诞生的角逐里,

  是否总有些人、有些故事静静地在那里等着你?

  走尽建筑,只因遇见你……   

 

  为教育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推崇创新、面向应用,突出建筑类学科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筑学院开展2018年建行记之“走尽建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教育,建筑学院2017级本科生参加,由辅导员代云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特长,鉴赏建筑之美、探寻建筑奥秘、学习建筑技艺,在领略建筑魅力的同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思,在游历建筑的旅途中观赏设计、探寻技艺、感受文化。本次建行记,旨在发扬学生智慧和力量,传承“弘扬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坚持“学以致用”理念,注重建筑特色和内涵挖掘,秉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引领学风建设,是立足新时代、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推进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萋萋寒日,并未挡住莘莘学子追求建筑梦想的脚步;温馨春节,阖家团圆、共话成长的幸福时刻,讲述着建筑的故事……让我们跟随笔墨和文字的思绪,探寻“行思之旅”,共餮建筑文化长河中的无穷魅力。

 

  归去来兮

  (作者: 建筑学院,建171班,朱宇)

  “你光明,祖国将不再黑暗;你在哪,祖国就在哪;你怎样,祖国就怎样。”

  这也许是我高中三年听到过最多次的一句话,这不是什么老师给我们灌输的鸡汤,而是我高中时的一位好朋友常提到的一句话。我在这里接收到了不一样的教育,在这里享受了不一样的氛围,学到了不一样的情怀。

  可以说我的母校是中国各个学校中的一个“异端”。它的造型不再是整齐的死板的楼房,而是一体的流动的鱼骨结构,细心的人会发现俯视看学校的建筑整体很像汉字“美”,也许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可我仍记得那年第一次进入那个校门时感受到的新奇与震撼。鱼骨型的建筑整体将教学、娱乐、饮食、自习、阅读各个功能串联覆盖在一个整体里。学校的整体基调是灰色,并且让墙体的原始建筑材料清水混凝土暴露,地面也保留了混凝土的本质,再加上学校整体的“教学+田园”的设计思路——用绿地覆盖隐藏的体育馆、大礼堂、停车场等功能区,并且楼顶全面绿化,让整个校园更自然本真。校长告诉我们学校不会在墙体上挂字或做一些多余的装饰,因为灰色是贵族的颜色,无需装饰。简约自然,展示本我,坦然而大气。

 

 

 

  它的设计师李虎为我们简述这个学校时讲到:“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设计来源于对中国教育与城市现状的深入观察和反思。通过一系列可实施的设计策略,在丰富的自然形态和多层次的社交空间之间,构筑愉悦而高效的教学环境。”在能源危机、全球变暖、灾害频发的宏观背景下,为了让我们年轻一代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设计师让许多空间置于半地下,并将教学空间架空于地面。校园的地面被解放出来,成为开放的生态公园和花圃。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是中国第一个按绿色“三星”标准设计的学校,主要采用了被动式节能,辅以一系列如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新风热回收等技术措施,并且在绿化和装饰细节上都很细心。如用石子遮盖滤水槽,既自然又美观;又如部分绿化区域“圈”成小岛,为不同角度制造了不同的美丽风景;再如绿化的植物选择,让学校各个季节都不单调……学校作为一体式建筑功能齐全,而每个空间都宽敞明亮,采光和通风都做的很好,整栋建筑物没有一处让人感觉到闭塞有压迫感。 由于将建筑整体架空,因此有大面积的灰空间通过不同的入口让建筑外部和内部互动增加,让整个学校的灵动性加强,去某一个区域的道路选取可能增多,可以看到的景色也不同。再加上体育馆、大礼堂、教师食堂为半地下式,其顶层由草坪覆盖形成小山坡的模样,就如建筑物由山丘支撑一般。靠学校大门处的灰空间又做了鱼池,两个支柱上的喷水口做瀑布,让学生们在进入建筑前体会鱼儿和水的灵动。

  四排建筑由一个奔跑长廊串联在一起,学生的活动区、学生的阅读自习区、多媒体组的活动区、生物博士站等都利用了串通整栋建筑的走廊空间。可能有人不理解也难以想象我们如何占用走廊,但这个走廊本身就是有交流、思考、阅读等功能在其中,走廊里有许多有机形状的半封闭空间,是交通“大河”中一些交流的“岛屿”就是设计师专门为学生们提供的休息、思考、探讨的空间。走廊不再是简单的交通空间,而是南北贯通的连廊,以及时而冒出的“发芽”空间,是学生们全天候的室内活动场所和与教师交流答疑的空间。教室外的走廊里,学生们的储物柜和高低起伏的外窗共同构成有节奏的韵律。教室中南向出挑的铝窗套有效的解决夏季遮阳问题,在传统的四边形上将靠走廊一边多做了一个梯形空间为展示交流的空间。而墙体虚实相间的构成,引入北向天光,可开启的高窗形成空气对流改善通风。天花的穿孔吸音石膏板有效地控制教室的声环境。

 

 

  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线,并减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热负荷,被动式节能策略几乎运用在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大到建筑的布局和几何形态,小到窗户的细部设计。地面透水砖的铺装和屋顶绿化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三个位于地下的大型雨水回收池从操场收集宝贵的雨水灌溉农田和花园。地源热泵技术为大型公共空间提供了可持续能源,同时独立控制的VRV机组服务于所有单独的教学空间,确保使用的灵活性。整个项目使用了简单、自然和耐用的材料,如竹木胶合板、水刷石(一项正在消失的工艺)、石材和暴露混凝土等。

 

 

  我相信“人文精神”是我们带给这个建筑的,更是这个建筑带给我们的。是它让我们在初春看到迎春地盛开闻到泥土和青草的清香;是它让我们清明时可以踏在青草上,让我们围坐在草地上听老师授课;是它让我们闻到海棠、丁香、梨花甜,让我们尝到山楂的酸;是它让我们体会挖花生,收麦子时丰收的喜悦;是它让我们看到鱼儿的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所以那里的美与特殊,与我们看到的美和我们的特殊是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

  三年匆匆而过,我们爱这所学校,爱这所学校众所周知的“高大上”的外表,我们为它骄傲;我们爱这所学校,爱这里一年四季的景色,爱每当能拿到手机或相机时总会忍不住拍上几张几十张校园美景的冲动的自己;我们爱这所学校,爱这里的老师不是一味的强调成绩更重视我们的素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我们爱这所学校,从踏进校园到离开校园,从欢笑到流泪,我们能够看到各自鲜明的成长;我们爱这所学校,是它让我明白何为初心,让我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能关心的更多一点,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爱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建筑,更因为在这里遇到了更好的他们,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