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座城市独有的印记,莫过于它身前身后的建筑;
在春夏秋冬的不倦更替中,
亦或是消失与诞生的角逐里,
是否总有些人、有些故事静静地在那里等着你?
走尽建筑,只因遇见你……
为教育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推崇创新、面向应用,突出建筑类学科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筑学院开展2018年建行记之“走尽建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教育,建筑学院2017级本科生参加,由辅导员代云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特长,鉴赏建筑之美、探寻建筑奥秘、学习建筑技艺,在领略建筑魅力的同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思,在游历建筑的旅途中观赏设计、探寻技艺、感受文化。本次建行记,旨在发扬学生智慧和力量,传承“弘扬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坚持“学以致用”理念,注重建筑特色和内涵挖掘,秉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引领学风建设,是立足新时代、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推进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萋萋寒日,并未挡住莘莘学子追求建筑梦想的脚步;温馨春节,阖家团圆、共话成长的幸福时刻,讲述着建筑的故事……让我们跟随笔墨和文字的思绪,探寻“行思之旅”,共餮建筑文化长河中的无穷魅力。
名城镇远
(作者:建筑学院,建实171班,周茂文)
不知道镇远是不是名副其实的名城,至少在我心里它一直是个名城。
这是一个不大的小城,从火车站出发,步行了半小时竟就走到了古城的街道,石板路上没有人行道与车行道的明显界限,行人在车流中穿梭丝毫不显危险,反而给人一种异常生活的感觉。沿街的店铺密密麻麻,没有给人一丝喘息的空间,应接不暇大概说的就是这条路了。
古时候的“城市”首先是依河而建的,可能镇远之所以出名离不开舞阳河,它是长江支流沅江的支流,很遗憾我们去的时候舞阳河正在放水,未能欣赏到波光粼粼的河面与周围古色古香建筑的交相辉映,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座古城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没有滨河的路,因为河旁就是一幢幢建筑无缝连接。河边的窗户,一楼望出去就是水面,好似一座迷你版的“威尼斯”。
在古城的石板路上行走可以途径两个博物馆,一所历史博物馆给人特别亲切的感觉,不同于其他博物馆都把展品放在玻璃窗里,这个博物馆每个物件都是触手可及,可能还有旅游淡季的原因,让我们一行人可以更加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和那个年代的人产生了交集,照了他们照的镜子,还有老百姓给红军送餐的餐盒。
虽然沿街的特色店开门的寥寥无几,但我们还是尝到了当地不少的特色。美食对于一个地方是相当具有威慑力的一种符号。在这里我们品尝到了“臭名昭著”的臭豆腐,由特殊的蔬菜根部做成的蕨粑,贵州特色的酸汤,豆腐脑……这里的小吃不仅好吃而且实惠。
古城之名只因历史悠久,建筑古朴,而这个小城也不缺现代元素。这里的夜景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滨河的音乐酒吧为古城带来了年轻的的音符。酒吧也是为这座古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青年人最爱去的地方,在旅游旺季更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民谣和交谈声混杂在一起才是这座古城的常貌。生活和娱乐的象征,在这里看着河流和灯光,看看身边的人,听听悦耳的音乐,慢生活已然成为了这里的习惯。
虽说旅游去景点无聊,可旅游不就是去景点吗?而这里的景点一点也不无聊,“青龙洞”是这里最著名的景点了。虽名字叫做“洞”,实际上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因为天气情况已经封洞一个星期左右,有幸我们碰上了天气回暖的日子,得以一睹风采。因为依山而建当然就要顺着山势起伏而走,高低不平,此起彼伏,洞中风景百转千回,流连忘返。在这古建筑群中它有着佛教,道教,儒家,全国独有的中原建筑与苗侗吊脚楼干栏式巧妙结合的古建筑群。它的精妙布局确给人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奇妙体验。起承转折,每一个台阶后都是一个惊喜,在其中乐趣无穷,我从未走过相同的路,浏览了整个古建筑群,有陡峭的楼梯,甚至在房间中会有凸起的一块岩石,却结合的一点儿也不突兀。在每一个可以欣赏远景的楼阁上,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风景,你不知道在下一个转折的地方是一个向上的楼梯还是向下的路,一切都显得未知,去勾起人的好奇心。
登斯楼远眺,遥望舞阳河全貌,大有群山环绕临河而居的奇景。在整座古建筑中,可谓乐趣无穷。让我不得不想起了“初园”,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像是对“初园”的深刻解读。这里更像是一个有趣的园林,有初极狭却豁然开朗,有转折,有起伏,有攀登,更有游,有止,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寺院禅台,有书声琅琅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与山石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是别有一番景致。一会你是居高远眺,一会你宛若井底之蛙,你不知道下一步回去向何处,也不知步移景异的乐趣无穷。
在这里的一天一夜,感受人文,感受历史,感受文化。这是一个不同于城市的小城,既有古色古香,又有现代科技。可能只有旅游淡季才能真正的感受当地人的闲适生活,感受最真实的镇远古城,凡是开着门的店铺都在告诉你欢迎来到镇远古城,希望你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