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您目前的位置: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新闻信息 » 2018·建行记之“走尽建筑”【贰拾壹】:汉藏建筑艺术的交融——塔尔寺

2018·建行记之“走尽建筑”【贰拾壹】:汉藏建筑艺术的交融——塔尔寺

【前言】

 

  一座城市独有的印记,莫过于它身前身后的建筑;

  在春夏秋冬的不倦更替中,

  亦或是消失与诞生的角逐里,

  是否总有些人、有些故事静静地在那里等着你?

  走尽建筑,只因遇见你……

 

  为教育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推崇创新、面向应用,突出建筑类学科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筑学院开展2018年建行记之“走尽建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教育,建筑学院2017级本科生参加,由辅导员代云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特长,鉴赏建筑之美、探寻建筑奥秘、学习建筑技艺,在领略建筑魅力的同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思,在游历建筑的旅途中观赏设计、探寻技艺、感受文化。本次建行记,旨在发扬学生智慧和力量,传承“弘扬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坚持“学以致用”理念,注重建筑特色和内涵挖掘,秉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引领学风建设,是立足新时代、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推进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萋萋寒日,并未挡住莘莘学子追求建筑梦想的脚步;温馨春节,阖家团圆、共话成长的幸福时刻,讲述着建筑的故事……让我们跟随笔墨和文字的思绪,探寻“行思之旅”,共餮建筑文化长河中的无穷魅力。

 

汉藏建筑艺术的交融——塔尔寺

(作者: 建筑学院,环设171班,黄颢)

  一般来说,藏传佛教下的寺院总会取一些吉祥积极的名字: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哲蚌寺,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就算是简略一点,比如仅指代佛殿的“大昭寺”,那也是因其在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使然,叫得精炼一点也无可非议,更不用说这简单的两字其实也已经道明了建筑的功用。

  偏偏这塔尔寺,仅仅是因为“这儿先建了座塔,而后搭了几个寺”,先塔后寺,得名塔尔寺。用此地建设的流程来命名,简单的像首诗。却又不轻松,八大如意塔和上百间瓦寺经堂,以寄托着数万青藏佛教徒信仰的烛烟熏陶,浓缩在三个字中。

  说不上是幸运还是遗憾,我们恰巧赶上了小雨。淅沥的细雨落在海拔3000米的寺前广场上,伴随着远处男孩叫卖青稞的吆喝,我终于看清了塔尔寺的全貌。期待中的佛寺,是在青石走道的约束下,精心规划对称排开的几大朱色楼阁。但眼前这群建筑,更像是一个依在莲花山脚下的精致村落。东北高地上的几行藏式平顶建筑是喇嘛们的住处。以僧舍为背景,从西南至东北又是一个略缓的下坡。平顶与飞檐一路交错,放射状围着北边的山排列到低地。复杂的藏红与简单的白色铺满了建筑,些许金色点缀在屋顶,最后,八座如意塔坐镇在入口。即使从相反的方向来看这寺院,也有着不俗的情调。

 

(西山门)

 

  塔尔寺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也是藏族文化的边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文化的交融,其中建筑艺术的交融尤为突出。主要是人流走得又快,还蹭不到导游,看法器唐卡看不出什么门道,只能看楼了。这种交融打一进大门就开始展现,西山门上是灰白色的佛教过门塔,塔下却是拱门,门前站着一只石狮,仿佛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什么地方。

 

(如意塔)

 

(远眺大金瓦寺)

 

  而寺院更能体现中原文化的影响。除大金瓦殿、弥勒佛殿和释迦佛殿等单体建筑之外,其它殿堂和普通建筑都是以合院形式表现的:四面用平顶封闭,到合院最重要的一个或两个建筑便改用硬山顶塑造出一个更宽敞的空间。如果合院为重要一点的大殿就会用上单檐歇山顶,甚至重檐。而之前提到的大金瓦殿和弥勒佛殿都是用的重檐歇山顶,能在十五世纪用上这样高级的屋檐形式,足以体现这些大殿的高级与重要性。然而在红蓝绿交相辉映的斗拱下,你并不会真的觉得自己行走在汉式建筑群中,目所能及的是彩布、经轮、红色麻墙等藏族元素,两种文化在建筑中有机得融合在了一起。

 

(雨中斗拱)

 

  和汉传佛教寺庙不同,塔尔寺并不是统一规划好后再加以建设的。先塔后寺,塔便是修建在大金瓦寺中十米来高的大银塔,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母亲为怀念进藏的宗喀巴而建。寺庙是在银塔建成后180年后建成,两百年后达赖喇嘛来这个地方一瞧才最终决定扩建塔尔寺,将他变成正规寺院。

 

(藏经阁)

 

  塔尔寺酝酿了两百年,在十七世纪初破土而出,在莲花山上生长开。于是导致曾经的银塔——大金瓦寺附近成为了整个塔尔寺的核心。而其它学院建筑则沿着贯穿全寺的局板古巷联通,从北到南,形成了由疏到密再到疏的格局。它不像大昭寺那样正北正南得稳坐八廓街,而更像山区的建筑群,各自背山而建。每个建筑各自独立,但整体上却像叶脉一样各自乱序但能够有条不紊得结合在一起,这比坐北朝南的严肃规划更具生机与活力。行走其中,更具趣味性,身在其中,每一个路口都有着不同的风情,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幽深狭窄,抬头汉式檐,低头白玛墙。只可惜去时正是雨季,若是阳光照进街道,弯弯的屋檐的影子投射在冷冷的石板路上,光影一进来,又是更多的乐趣。

  可能还是两三年前,某一次,大金瓦寺的金瓦不经意把小半阳光还给了太空,刚好被路过的卫星撞上。几年后当我打开卫星地图想再看看塔尔寺时,在一群灰白的模糊色块中,金瓦寺清晰得在地图中闪耀着,像黑夜中穿破云层的铜月。或许,数百年之后的一天,宗喀巴会在天国注意到这颗山间的铜月,正发现母亲正在天国的此地等着游子归来。又或是,宗喀巴的转世早已来金瓦寺磕过十万次长头,长廊上某一块光滑的地面,就是他来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