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是为建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而制定的技术性文件和指导性文件之一,11月10日早9点,来自《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写团队,以及支持机构单位的嘉宾做客北京建筑大学金典咖啡厅,分享街区整理和街道单元设计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城市空间设计背后的逻辑。
读书会由丁奇老师主持,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致辞发言,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和总结,并祝贺《导则》顺利出版。本次活动以读书会的形式推广书籍,也在推动学校向着城市设计方向发展。希望在落实城市设计导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提升人居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把西城区建设的更美好。
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城市设计管理处汪科处长阐释了城市设计是一种工作,用于历史街区、老旧城区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入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应注重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从空间格局、要素配置等诉求之间的寻找互动和冲突。住建部作为指导部门,应从城市设计方面出台政策方法,呼吁专业人士致力于解决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问题,共同推动城市设计的进步。
之后由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西城分局倪锋局长致辞。他举例世界著名大都市设计案例,说明街区的公共空间和街道是城市公共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城市设计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著名街道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柏林菩提树大街、北京城中轴线等,在体现不同文化的同时,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
接下来是由支持机构单位的嘉宾解读《导则》,首先由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城市设计处李保炜发言:他提到北京的街区特质众多,如大院文化、市井文化等,公众对其的感受不尽相同。在之后的城市设计中应主动引导理念转变,精细协同管理,聚焦机制创新,通过合理的管理机制优化突出城市设计。
随后由果冻传媒-热门果冻传媒原创大片每日更新 丁奇教授谈到北京城市与街道发展经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从1949年之前传统营城理念下的“胡同-四合院”城市形态,到受苏联城市规划系统影响下的“环路+放射”路网体系与街廓格局,再到改革开放后西方绘画理念影响下道路系统的发展和称呼死空间的多元化,最后是当下丰富多样的城市成活,每种发展阶段都对现在的城市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街道是一种容器,也是一种符号,希望在落实《导则》的过程中,推动相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知识的普及,把西城区建设的更美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黄鹤副教授解读“西城区老旧小区整治”问题。黄教授以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与当下城市规划的关联为例,提到老旧小区整治的重要性,希望在落实城市设计导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老旧小区环境,进一步提升人居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讨论环节,在场嘉宾围坐在一处,继续针对《导则》开展专题交流与讨论,如城市规划历史沿革中的经验,北京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等。嘉宾们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出独到的见解,期间到场的听众提出很多角度新颖的问题,嘉宾们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耐心解答,不同理解方式之间的碰撞让在场的听众们获益良多,现场的气氛一度达到顶峰。
在最后的签名售书环节中,现场参与者们手持《导则》围绕在丁奇教授身边,丁教授为他们签下各自姓名和对他们的祝愿。虽然本次读书会活动结束了,但北京城市规划依旧任重道远,希望在设计者与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西城街区向着更加宜居的方向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