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您目前的位置: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新闻信息 » 【研途启航】非遗活动进校园——一米之内的非遗体验

【研途启航】非遗活动进校园——一米之内的非遗体验

【导读】
为了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成了近些年较为普遍的做法。12月11日,来自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中心的11位非遗传承人一起来到教一104,给同学们带来一次丰富难忘的非遗体验。
开幕式由研工部部长黄绣老师致辞。北建大的师生们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做出很多卓越的努力,今天11位非遗传承人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北建大,是想让师生亲自体验非遗的魅力,让中华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与非遗传承人一起,通过体验互动的方式感受非遗的制作过程和文化魅力。期间,张爱林校长亲临现场参观体验,与鼻烟壶、刻瓷、葫芦烙画等非遗传承人交流保护与传承的心得体会。

金属锻錾工艺是一种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结合浮雕、立雕、镂、錾刻等手法进行的艺术创作。题材除了有宗教用品、仿唐代金银器、金属首饰、艺术欣赏品等艺术品,还有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器具,如铜锅上的纹饰、各大赛事的奖杯,甚至国徽等重器也是用金属锻錾工艺手工制成。
展台前聚集不少同学,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拿起錾子敲打铜板,虽然动作生涩,但一招一式都在体会着心动手到的感觉,感悟着手工艺的匠心。传承老师们将传统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解释手工艺的制作,扩展了同学们对金属锻錾的认识,充满了对这门工艺的兴趣。

兔儿爷彩塑是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意料之中很受同学们欢迎。看似人身兔面的泥玩具,其实不完全是兔脸,除了嘴是三瓣兔唇之外,其他面部特征更像人脸。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竖着两只大耳朵,老北京的韵味一下子就被传承人勾勒出来了。

剪纸艺术遗产在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薄薄的一张纸,通过一把剪刀,将万物生灵表现的活灵活现。传承人带着我们剪出简单的的花卉图案,过程尽管艰难,但感受到剪纸的魅力在于巧妙的图案构思和手中的那把剪刀的“运筹帷幄”,获得了小小的满足感。

东方之美在刻瓷艺术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光洁平整的瓷盘上,映出一叶扁舟,或月下梅枝,简洁生动,韵味十足。先在瓷盘上大致画出要刻制的图案,然后将金刚石刻刀与盘面垂直对着,再从上方用重力打击,在盘面上形成大小、疏密的点,最后着色即可。刻瓷的微妙之处在于瓷器本身易碎,击打的力度要精确控制,一不小心整个磁盘瓷盘就被砸成碎片,前功尽弃。

在曹氏风筝展台前,一张刚画好的兔儿爷题材风筝吸引了众多同学驻足。据曹氏风筝传承人介绍,他们的风筝工艺融民间文化、宫廷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和20种制作工艺。曹氏风筝特点是将风筝拟人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传统风筝在现在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 这种融文化与观赏性的娱乐活动及工艺特色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也有很多应用,能很好训练动手能力。

木版年画展台前也聚集了众多同学,传承老师现场表演年画的制作方法,并解释了年画题材的内容寓意。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木版年画题材包罗万象,从老百姓的生活和神话故事中汲取灵感,以趋吉避凶,祈福纳祥、节气节令以及戏出年画、月份牌画为内容,具有深厚的老北京四合院气息和胡同特征。

其他非遗项目如彩塑京剧脸谱、北京葫芦烙画、戏剧盔头、鼻烟壶、彩蛋、面塑、草编,同学们都用心体会,与传承人交流讨论,了解很多非遗故事和老北京文化,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