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您目前的位置: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新闻信息 » “情感的现代性:阿道夫·路斯的建筑与理论” —— 建筑学院研究生公开课:近现代建筑引论

“情感的现代性:阿道夫·路斯的建筑与理论” —— 建筑学院研究生公开课:近现代建筑引论

  2019年4月26日上午9时,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教学1号楼202教室举行研究生公开课——近现代建筑引论。公开课由果冻传媒 策划主办,学院研究生会协办。学院以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优秀课程,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也为本硕贯通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和资源。本次课程负责人金秋野教授邀请清华大学副教授、建筑理论家范路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情感的现代性:阿道夫·路斯的建筑与理论”的精彩讲座。

 

  

 

  范路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建筑与现代性、城市特色空间、建筑设计方法。他著有《 追忆神奇年代——现代建筑的一则宣言、一本书和一次展览》等学术著作及《阿道夫?路斯. 言入空谷》、《彼得?埃森曼. 10座经典建筑》等多部学术译著。

  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年 12月10日生于布尔诺,捷克——1933年8月23日卒于维也纳)为奥地利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和旗手式人物。他提出著名的 “装饰即罪恶”口号,主张建筑以实用与舒适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极大的触动了时代的审美观。路斯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得到国内建筑理论界的重新认识。

  范路老师首先介绍了路斯对待装饰的矛盾态度。其言行看似矛盾,实为人们对路斯的误读。现代建筑宣言是去除建筑中的所有装饰,而路斯主张是去除功能性物品的装饰。范老师总结了误读的三点原因:煽动性标题与激进内容;脱离语境而发表;勒·柯布西耶的推动。路斯反对的是主观臆造的、掩饰时代性与材料真实性的装饰,赞成的是反映社会真实、材料真实、深层结构以及永恒几何性的装饰。

 

  

 

  接着,范路老师重点讲解路斯是如何“装饰”的。他运用了三种策略:第一种是封套(Envelope),也就是内外分裂、反总体艺术。第二种策略是饰面原则(principle of cladding),通过饰面来表达空间、划分空间、形成氛围。第三种策略是空间体积规划(Raumplan),这里面包含了不同空间应对不同生活场景,空间三维布置,视线流线的精巧组织等内容。三个策略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生动体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状况。为了便于理解,范路老师以“莫勒住宅”(Moller House)为例加以说明。“莫勒住宅”建筑外部冷峻,看似是对城市态度冷漠,但其内部温暖,朝向内花园的轮廓外形层层迭落。主人在回家后通过变化多端的空间可以将外面的烦恼抛掉,而家庭内部功能空间的连接则是直截了当的,女主人的日常休息室位于内部公共空间的最高点,可以俯瞰全屋,体现女主人主宰家庭内部生活的地位,同时也展现空间等级感。

 

  

 

  范老师在讲座中讨论了路斯在世时出版的两本文集:《言入空谷:1897—1900年间的文章》、《尽管如此:1900—1930年间的文章》的异同。并重点介绍了《言入空谷》中的一篇主要文章《饰面原则》。范老师总结道,路斯是一个虚无感且深情的人,与之对应的是情感化的现代建筑。主流的现代建筑更加关注技术、普世、理性和效率;而路斯的现代建筑则关注文化、个人、情感和体验。在生存不是唯一的目标的今天,研究路斯变得尤为重要。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肯尼思·弗兰姆普顿这样评价:路斯的独特性使其不仅孤立于他真正的继承者——后来的“纯净派”,而且直到今天他们还未能充分理解路斯见解的深刻。

  讲座的最后,金秋野老师就本次讲座内容总结道:路斯的复杂性是值得同学们思考,建筑理论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凝练。

 

  

摄影:景廉洁

供稿:成慧祯、王佳仪

审核:欧阳文、金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