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您目前的位置: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新闻信息 » 截取造化一爿山:阿道夫·路斯的住宅空间—— 建筑学院研究生公开课:近现代建筑引论

截取造化一爿山:阿道夫·路斯的住宅空间—— 建筑学院研究生公开课:近现代建筑引论

 

  2019年5月31日上午9时,金秋野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截取造化一爿山:阿道夫·路斯的住宅空间”的精彩讲座。公开课由果冻传媒 策划主办,学院研究生会协办。学院以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优秀课程,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也为本硕贯通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和资源。

 

 

  讲座开始,金秋野老师由路斯的一段话讲起。路斯说自己不设计平面、立面、剖面,他设计空间,对内部互相联系的空间,房间的具体高度,空间过渡有特别关注。金老师对这段话提出了三个问题,进行通过对Villa Muller, The Steiner House, The Rufer House, The Moller House 等住宅的详细解读,找出三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指出其在住宅里“造山”的设计意象,并伴随着设计生涯的深入一步步走向成熟。

 

米勒住宅(Villa Muller)

  

Moller House,沿街立面

  

  路斯设计的住宅内“山体”空间序列的发展,金老师结合对园林的认识解读出其设计空间中的对望与相望,空间的空透绵延,高远深远的意象。金老师列举了其他把“山”塞进房子的建筑师的作品,如柯布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巴拉甘的自宅,巴瓦的自宅等,对其空间与体验进行了评析,比较其“造山”手法的优劣。

  对比之后,总结出路斯的“山宅”特点:表现出攀爬过程的直观体验,和身在此山中的内向视野;主空间由若干彼此连通,以各种关系实现对望和漫游的不同高度的平台组成,各自成为一个功能房间;前有来龙,后有去脉,交通空间趋于集中,场景转换会有洞口,不同区域常以材质进行区分,似断似连,曲折尽致。并指出路斯后期作品比前期更丰富,更多层次,也更集中紧凑。

  针对为什么要把“山”塞进房子这种设计手法,来源于功能性房间中存在的问题,如一些建筑实例中没有内向视野,没有边界与套叠,空间一览无余,而且部分造型与功能无关。而路斯的空间则全是功能、内在、抽象的。我国传统山水画欣赏也是一种漫游的体验,是山体包围的三维空间形成的“内向视野”,永远只有内部没有全局。我国传统的造园也是如此,如苏州的环秀山庄、留园也是通过路线的曲折回望来实现漫游。

 

  

  金老师总结说,空间的几何复杂性可以用数学描述,但体验复杂性却不能,一个具有高度感知复杂性的空间,往往是形体,尺度、材料,气氛、物密度,方位、归属、陈设、色彩等所规定的等级序列,是人为自然赋予了秩序。路斯的工作方法,与造园相似,路斯认为画图仅仅是一种记录必须建造的部分的方式,包括墙体的位置,结构,支撑体积和尺寸,更多的决定将在后来建造场地上同工匠们商量后做出。

  讲座的最后,金秋野老师就本次讲座内容总结道:流动空间中的边界、归属、方向和等级问题,路斯的解决简单粗暴,这是他的空间修辞,浑厚精练,冷峻冶艳。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路斯的细致入微,主要体现在对空间复杂性的直觉体察。他不仅夸大了私人空间的内在关系序列,并以“游山”的体验来捕捉之,为主要空间赋予错综但又可辨识的内向视野,同时又是顺畅和高度功能性的。作为一段室内的山林,它足够抽象,不假借自然形态,同时不仅是个单纯的造景问题,依托于功能而与生活直接相关,与它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相比,它制造的麻烦都是可以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