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社会实践团队是基于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及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成立的一支队伍。团队紧跟时代脉搏,深入乡村体验乡愁文化,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愁遗产复兴,继18年暑期社会实践后,于2019年8月12日―15日再赴雄安展开调研,并以圈头村为典型村庄,进行历史片区复兴规划的初步尝试。
雄安新区圈头村是乡愁遗产较为集中的村落,在新区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此次调研团队包括指导老师马全宝、贺鼎、杨震、陈玉龙、成慧祯及调研组同学。第一天,团队在当地村民带领下,选择部分典型乡愁建筑进行考察,从建筑特征、价值评估、再利用的不同可能性展开调研和探讨,并采集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为下一步规划设计做好基础资料采集。同时,团队一行走上街头,对圈头村的村落布局、街巷肌理、公共空间等做初步摸查,便于为后三天的调研工作做好具体安排。
13日-15日,团队成员展开了具体实践调研工作。首先,团队在圈头村从建筑现状、建筑元素、街道立面、空间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信息采集记录。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尤其针对当地特有建筑形制方式如闷葫芦、前明子等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到当地一种特殊的建筑防潮处理方法――苇碱。对于街巷空间,团队成员关注了街巷现状与天际轮廓线的采集,力求在规划设计中,充分保留乡村原有的空间感受,留住乡愁的味道。
同时,团队对当地居民生活情况进行收集,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问询村民平时的休闲娱乐项目,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力量充分收集当地人的生活轨迹,为后期的规划设计做好准备。而在与村民交谈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充分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无论是芦苇画、苇席苇编这样的文化产物,还是当地的特殊劳作工具,他们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一片水乡中编织幸福和快乐。
此外, 团队还对圈头片区进行了航拍,对了解圈头村的空间格局、街巷肌理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立足保护,面向未来,以雄安新区圈头乡为典型代表,充分运用田野考察、现场踏勘、航拍等手段,收集其乡愁遗产现状资料,并在调研结束后及时开展内业工作,结合文献查阅、案例查证等,进行圈头村的乡愁复兴规划设计。虽然时间短任务重,但是团队成员努力克服困难,认真完成了实践调研任务,更加认知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立志发扬青年力量,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愁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贡献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