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建筑游学活动自举办以来,受到同学们的热情支持与参与,建筑游学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大家走出书本,近距离感受建筑的美丽,放松心情的同时提升了专业素养。本学期第二次建筑游学,应世界之旅走进系列的邀请,果冻传媒 学生来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先生主持设计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和香山诗书园进行参观。
11月1日中午12点25分同学们在教1门口集合,下午1点50分到达纪念馆东门,随后进行参观,由纪念馆的主创建筑师之一许腾飞老师为同学们进行讲解。香山革命纪念馆从2018年4月23日开始建设,占地2.4公顷,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新中式风格。
纪念馆设置两层建筑结构,一层内设专题展厅、学术报告厅、观众休息区、观众服务区、文创产品区、文物库房、餐厅和办公等区域。纪念馆二层东侧设置“四梁八柱”造型。二层为主场序厅,环形设计,高8米,面积540平方米,序厅正中矗立“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大型雕塑,背景油画为“香山之春”。建筑的最大特点为保留两根轴线,轴线坐南朝北,便于举办重大政治活动,东西轴线为南广场和一层群众接待等工作。纪念馆南立面设置28根廊柱,象征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的28年奋斗历程。南广场位于二层南门外,面积约3600平方米,作为礼仪广场,设置国旗及旗台,高为19.49米,可用于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和党员教育活动。
参观完香山革命纪念馆,下午3点,同学们到达香山诗书园进行参观,由诗书园负责人刘永军带领,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院设计师王显红为同学们进行了园林整体设计的概念及建造讲解。
北京香山诗书园是一个弘扬国学并以古典诗词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文化场所。主要有诗词图书馆、诗词墨迹陈列馆、近现代文化名人雕塑、诗词石刻长廊、国学讲堂、文人书斋、咏歌台、肖像雕塑研创中心等组成。这是一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桃花园。园区内,青砖铺路,曲径通幽,两侧山石错落林立,石头上刻满诗词,好像走入了诗词的长廊。
在图书阅览室听完诗书园改造的讲解后,同学们踏上了归程。本次旅程,同学们收获了纪念性建筑和园林的设计方法,收获了诗情画意与满满的仪式感,让我们听同学们怎么说:
《红叶与香山相成小赋》
斑斓弥睨兮云飞霞照,
登高临沼兮气清神闲。
物我两忘兮游西园。
人游红叶间,
人游红叶东,
人游红叶西,
人游红叶南,
人游红叶北。
——刘延昭
香山革命纪念馆虽然建筑规模很大,但通过设计的手段与山势和地形呼应,削弱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很好的使其融为一体。另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在颜色和质感上既突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性格,又与环境颜色相呼应。这些都启发了我对建筑设计的思考。
——宋玥
十一月初,正是香山最美的季节,这两天小雨刚簌簌下过,空气里湿湿润润的,户外走一走,瞬间清爽了很多。香山诗书园是今天的第二站,在自然里站一会儿,也需要一点墨香和书卷气来装点心情。诗书和红叶,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深秋何处去,就来香山与它们相会。
——刘珂
香山革命纪念馆。从投标到建设完成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作为70年为国庆献礼的作品,运用了“四梁八柱”的建筑结构。当然“四梁八柱”还有更多的政治涵义。整体建筑看起来不起眼,却巧妙得将场地高差大的不利因素转变为建筑入口分层设置的特色,人流也因此合理分流。因为香山景观视廊的要求,这么大体量的建筑做到如此含蓄也是功力呀!
香山诗书园,是一个以生态修复为前提的可持续改造项目。场地原来主要用于堆放周边村庄的垃圾,经过改造后成为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的世外桃源。因毗邻萧友梅、梅兰芳、马连良、刘半农、刘天华等文人墨客的纪念地而从文化角度挖掘,建设了诗书园。关键还是公益的,若是厌了纷繁的世事来这里小憩,风雅一下,别有一番趣味吧!建筑小巧,依山而建,院内植被很具有乡野气息。远眺近观,香山的秋铺面而来。
——李鹏英
对话世界,解读建筑,感悟空间,建筑游学,我们还在路上,期待下一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