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您目前的位置: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新闻信息 » 党建风采 | 斋堂镇沿河口村“人民墙”共建活动——砖瓦为笔,乡情为墨 共写沿河口村的韧性重生! 探索建筑教育在地实践!.docx

党建风采 | 斋堂镇沿河口村“人民墙”共建活动——砖瓦为笔,乡情为墨 共写沿河口村的韧性重生! 探索建筑教育在地实践!.docx

2025年7月8日,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果冻传媒-热门果冻传媒原创大片每日更新 以及门头沟区斋堂镇政府、门头沟区规自分局、中建一局,中国建筑学会无障碍专委会共同组织了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人民墙"共建活动,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党建活动。该活动以乡村灾后重建为契机,通过废旧材料再生设计,打造兼具乡村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公共景观空间,创新性地探索了建筑设计教育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路径。

沿河口村在2023年“7·31”特大暴雨中遭遇严重洪灾,基础设施和住房损毁严重,在政府统一部署下,村庄整体搬迁至现址重建,形成新的集中安置社区。新村虽已基本完成,但关于原村落的历史印记与生活记忆仍深植于村民心中。“人民墙”作为村口的微型构筑物与景观设施,意在通过材料重构与空间表达,在新建村落中嵌入对历史与记忆的回应。

在活动筹备阶段,我校校友、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大师亲自指导,带领中建设计院建筑科创中心设计团队,以及由果冻传媒 宋语茜老师带领的北京建筑大学学生团队,共同完成了"人民墙"的模型设计与模拟搭接实验。设计团队在材料勘查基础上提出以“废弃材料再构”为核心的建造思路,重点使用原村拆除过程中遗留的各类废弃材料,包括红砖、瓦片、琉璃碎片及部分老物件等。这些材料在回收、清理和整理后被重新用于构筑墙体,既降低了建造成本,又延续了场地的物质记忆。设计通过局部构图、组合拼砌和材质对比,在立面上呈现出富有节奏感与材料质感的肌理效果,强化了空间的识别度和情感联系,同时也展示了建筑材料再生与低碳实践的可能性。

活动当天,墙体钢架结构由建筑工人搭建完成,内部填料在薛峰大师指导下由学生团队、施工单位、规自分局、镇政府和村委党员及村民共同协作完成码放与设计。设计团队根据现场收集的材料情况灵活调整构造策略,从清理场地、分拣搬运材料,到亲手把一砖一瓦填进网笼墙,把设计图纸上的想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石笼墙。学生们分拣着从灾区运来的红砖、老瓦片、带着棱角的碎琉璃,还有那些有年头的老物件,手上掂量着分量,心里琢磨着怎么搭配:这块红砖放哪儿,那片碎琉璃怎么嵌进去才好看又有味道,整个过程也成为一次集设计应变、构造尝试与团队协作于一体的教学实践。

 

  

经过一整天的协作建造,墙体已初具雏形,核心结构完成,立面构图逐步展开。由于施工工序及材料适配仍在持续推进,项目将在后续阶段继续完善与收尾。

“人民墙”活动不仅延续了建筑学院一贯关注在地建造与社会实践的教学导向,也在城乡接合部地区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空间微介入策略。活动以当代设计语言重新编织场地中的废弃材料,不仅回应了建筑介入乡村重建的现实需求,也探索了材料再利用在表达地方记忆与空间温度中的潜力。

作为一次仍在推进中的共建行动,“人民墙”以真实场地、有限材料和开放式参与为基础,展现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实践的可能性,也推动了材料循环利用理念在实际建造中的落地转化。项目的持续推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参与、现场决策和多方协作的真实经验,也为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随着建造工作的不断深入,“人民墙”有望成为村庄入口富有辨识度的空间标识,也将继续承载着关于建筑、记忆与共建的更多故事。